欢迎登录纳谱分析
欢迎注册纳谱会员

关于纳谱

【媒体聚焦】解决“卡脖子”问题,既要有“顶层设计”原创能力,也要掌握“底层核心技术”——纳谱分析技术(苏州)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晓东

时间:2021-12-23 14:03:47 来源:仪器信息网 阅读:933

近两年贸易摩擦日益加重,由此引发的中美科技之争给世界分工带来了巨大冲击。宏观来看,“十四五”规划文件牵引、地方政策支持、国产采购倾斜,支持国产仪器发展似乎已经成为政府、市场以及公众的共识。巨浪之下,国产仪器企业的春天是否已经到来,进口品牌将如何更好地制定本地化策略?本期我们特别邀请到纳谱分析技术(苏州)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晓东就“国产仪器发展正当时”话题谈谈他的看法。

刘晓东.jpg

纳谱分析技术(苏州)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晓东


在贵公司所涉及的产品品类中,您认为目前国内被“卡脖子”的产品、关键核心部件、关键技术有哪些?

刘晓东:液相色谱是一种重要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手段,应用领域包括制药、生物技术、食品安全、环境监测、化工、临床质谱等行业和科研中的分析检测。液相色谱分离的核心元素是“色谱柱”,而色谱柱的核心部分是色谱填料,填料技术主要指色谱微球制造技术和微球表面改性技术。色谱柱-色谱填料-填料技术这三点长期以来均被美日欧等外国公司垄断。

从市场来看,目前全球液相色谱柱每年约有300-400万根的需求量,合15-20亿美元的销售额,并呈稳步增长的态势。在全球范围内,液相色谱柱主要被国外厂家垄断,其中Waters 、Agilent和Phenomenex三家占有50%以上的市场份额。

其中,中国色谱柱市场需求占全球市场10%左右,然而,国产色谱柱在全球市场占有率仅2%,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也只有20%,国内市场主流是Agilent、Shimadzu、Waters和Thermo Fisher等国外厂家。

同时,绝大部分国产液相色谱柱的色谱填料或微球原料也是依赖进口。在核心领域,如(生物)制药领域作为推进液相色谱柱发展的重要动力,其约占液相色谱柱总需求的三分之一。但国产液相色谱柱一般品种较为单一,在生物制药研发、生产、质检环节均不可或缺的生物色谱柱基本完全依赖进口。

此外,国产液相色谱柱与进口产品相比在性能和质量方面尚有明显差距。国产液相色谱柱大都集中在质量要求不高而价格敏感的应用领域,缺乏核心竞争力,导致发展受限。因此,液相色谱柱的国产化,特别是国际水平的国产化势在必行。


除了产品和技术之外,您认为国产仪器发展还面临哪些“卡脖子”的问题?

刘晓东:除了产品和技术外,高效液相色谱柱国产化的“卡脖子”环节涵盖液相色谱柱的产业链。产业链是指包含从原材料一直到终端产品制造的各生产部门的完整链条,主要面向具体生产制造环节。以液相色谱柱为例,目前国产色谱柱所用的填料或者生产填料的微球原料、硅烷化试剂以及空柱管大多数依赖进口。此外,液相色谱柱研发和生产所必需的高效液相色谱仪绝大部份依赖进口,主要原因是当前的国产色谱仪大多无法满足高性能液相色谱柱(例如UHPLC或生物分离色谱柱)的检测要求。这些挑战使产业链不能成为闭环,严重地影响到色谱柱高端国产化的进程。


您认为该如何解决这些“卡脖子”问题?

刘晓东:要解决上述“卡脖子”问题,首先企业需要建立核心竞争力:既要有“顶层设计”的原创能力,也要掌握“底层核心技术“。这些需要企业在研发和人才方面持续投入,不断积累。

其次,需要完善产业链,包括色谱微球、表面改性所需试剂、高精度色谱柱管等,只有这些方面形成闭环,才能在生产原料方面完全独立。

另外,与客户的密切合作至关重要,尤其是生物制药领域中的研发和生产质控对液相色谱柱性能的要求往往高于目前国内外厂家所能达到的水平。解决这一困境的有效方法就是色谱柱生产厂家与用户密切合作,精准了解用户的痛点并进行针对性的产品研发。

最后,政策支持,包括国家各级政府的各项激励和扶持政策、国产科学仪器的采购倾斜政策以及对同类进口产品的关税政策。


在贵公司所涉及的产品品类中,有哪些产品、技术或应用很好地打破了垄断、解决了“卡脖子”问题?它们有哪些值得借鉴的方法或经验?其中,贵公司的产品、技术或应用是否有相关案例可以分享?

刘晓东:纳谱分析是一家专注于液相色谱填料和色谱柱设计、研发、生产和推广的技术创新型企业,旨在破解生物医药分离分析环节的卡脖子技术,打破国外高端液相色谱产品的垄断, 成为世界液相色谱柱技术的引领者。 纳谱拥有原创色谱填料顶层设计和创新能力。

公司拥有的核心技术包括:

一、关键平台技术,包括硅胶表面键合、微球表面亲水层接枝、离子交换电荷密度控制、疏水作用表面改性和混合模式分离材料;

二、全谱基质色谱填料(柱)制造技术(包括反相、正相、亲水作用、离子交换、体积排阻、疏水作用和亲和色谱等);

三、液相色谱柱装填技术(包括硅胶和聚合物基质、分析柱和制备柱等)。对比国外知名色谱公司,纳谱分析的核心平台技术具有超强的独创性和普适性——既保持技术创新,又能最大限度适应当前市场主流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液相色谱柱的关键原料微球材料长期被外国公司垄断,是制约我国科技发展的35项“卡脖子”技术之一。纳谱的母公司——苏州纳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 688690)经过十二年的发展创新,破解了这项“卡脖子”技术并实现了国际水平的产业化。与传统方法制造的微球材料相比,纳微科技所生产的单分散无机硅胶微球和有机聚合物微球具有化学稳定性好、机械强度高、粒径均匀等特性。纳谱分析的液相色谱柱产品正是基于纳微科技生产的单分散微球,结合先进的表面键合技术和装柱工艺制造而成。

目前纳谱产品处于国内引领、国际先进水平,特别在体积排阻、离子交换和混合模式等关键技术方面达国际领先水平。在此基础上开发的液相色谱柱产品与对标国外引领品牌相比具有超强竞争力,已被国内多家知名生物制药公司使用并得到认可,并逐渐取代对标国际引领品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坚定信心、重点保障以下三点:持续创建核心平台技术、不断积累核心底层技术、规范质量管理体系。


最近几年,科学仪器已成为科技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国产科学仪器发展也受到了广泛重视。您认为当下以及未来对于国产仪器发展有哪些“利好”政策与机遇?还需要得到哪些支持?

刘晓东:全球新冠疫情的肆虐和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对国产科学仪器的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中国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生物制药的快速发展,而十四五计划精神中提倡的“创新驱动”更是一剂“强心针”,对国产科学仪器行业无疑是“利好”消息。在此背景下,地方政策支持和国产采购倾斜,支持国产仪器发展似乎已经成为政府、市场以及公众的共识。个人认为,在加强技术创新和积累、注重产品质量和完善产业链等“内因”的同时,政策支持是促进国产科学仪器发展的关键“外因”。过去十多年里,各级政府实施各项激励政策,大力引进人才、鼓励创新,液相色谱行业也受到惠及,使国产液相色谱柱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的提升。

以纳谱分析为例,自公司创立就得到苏州工业园区、苏州市及江苏省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使我们能够“快马加鞭“,实现”弯道超车“,目前公司在产品性能和技术已达到国内引领、国际先进水平,并实现产品从微球原料、化学键合、色谱柱装填和产品研发质控全过程自主国产化,保障稳定供应,抗外界影响能力强。产品线涵盖小分子分离、生物大分子分离、手性分离以及样品前处理四大主打系列,近4000种品规推入市场。产品线覆盖面可与液相色谱耗材的引领者Waters、Agilent、Tosoh和Thermo媲美,产品已被国内多家知名公司使用并认可,并逐渐实现国际引领品牌的进口取代。

在创新能力、产品质量和供应链完善的同时,我们也遇到一些来自市场的挑战。众所周知,液相色谱用户通常具有做事严谨的特质,而以往的种种经历使他们对国产品牌持谨慎保留态度。此外,国内的制药企业、食品行业和第三方检测机构通常执行中国药典方法、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而这些标准方法大多在国外品牌的色谱柱上开发,导致国产品牌即使性能达到要求也往往不被采用。为了摆脱这一困境,促进国产色谱柱产业的快速提升,早日摆脱液相色谱柱严重依赖进口的局面,建议在政策层面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企业扶植:

1、 涉及液相色谱的中国药典、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等标准方法优先考虑采用国产品牌;

2、 对积极使用国产液相色谱柱的企业实行激励政策;

3、 对在液相色谱柱行业的技术创新和国际水平产业化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加大扶持力度,例如资金投入和减免税收等。


在当今的大环境下,贵公司未来产品技术发展规划是怎样的?您认为国产仪器企业应该采取怎样的发展路径?

刘晓东:纳谱分析对未来产品技术发展规划的策略可以归纳为:

一、不断技术创新,开发核心技术平台;

二、产品发展以生物制药行业为重点,在进口替代的基础上,集中解决重要的疑难问题。


具体来说,我们希望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不断深化进口液相色谱耗材的高端国产取代,让各个领域的广大色谱分析工作者有性能优良、价格合理、供应保证的产品可以选用;

二、重点发展生物制药研发和生产中不可或缺的液相色谱柱业务,通过不断创新和完善产品线而成为这一细分领域的引领者;

三、运用先进的色谱填料技术和设计理念,研发出针对性强的专用色谱柱,解决当前液相色谱分离中的“痛点”问题。目前纳谱分析已在设计、研发、生产和推广先进的色谱耗材产品和色谱技术理念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建立多个核心技术平台,申请近20项技术发明,并以此为基础研发出了包括生物大分子分离(BioCore)、小分子分离(ChromCore)、手性分离(UniChiral)液相色谱柱以及样品前处理产品(SelectCore)等四大系列、近4000个品规的产品,并不断得到越来越多用户,特别是生物制药相关公司的认可。

关于国产仪器企业的发展路径,我认为:首先,在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和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发展核心竞争力,既具备顶层设计能力,也拥有底层核心技术。其次,拥有“大局观”,加强企业间横向与纵向合作,优化社会资源,避免浪费。此外,注重建立独立性和包容性并存的产业链,既能自给自足,也能与国际接轨。最后,把人才的招纳和培养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人才,无论是专业技术人才还是管理人才都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


本文来源:仪器信息网,原文链接:解决“卡脖子”问题,既要有“顶层设计”原创能力,也要掌握“底层核心技术”——纳谱分析技术(苏州)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晓东_最新动态_纳谱分析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instrument.com.cn)